1499元写首歌,做C端音乐定制服务会是门好生意吗?

36氪  •  扫码分享

1499元写首歌,做C端音乐定制服务会是门好生意吗?

曾经说要为C端用户写歌的阿里星球,最后转向了粉丝经济。没做下去的原因有很多,致命的一点是,高昂的客单价几乎决定它无法撬动C端消费市场。

做To C音乐定制服务的InTO,实际上比阿里星球还早两个月出生。在听说阿里要入局时,创始人李耀鑫形容当时的心情就两个字:心焦。不过他们挺下来了,每个月成交订单稳定在30单上下,每单价格在1499元-5000元不等——比起阿里动辄上万的价格,不算贵。

音乐产业一直为人诟病为"难啃的骨头",一方面门槛较高,需要强人脉来做背书,比如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本身就是一个KOL;另一方面,音乐产业一直以来都不怎么赚钱——不过,这也恰好促使更多音乐人尝试走出闭塞的围城,寻找更多面包和牛奶,也催生出了用行业内需Push市场的InTO。

和幕后圈以及V.Fine的思路类似,InTO将自己定位为音乐产业里的“分包协同创作平台”,通过整合音乐创作人的闲置资源,为大众写歌。李耀鑫拉来华纳唱片中国公司创始人&前总裁、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深圳总裁许晓峰作为事业合伙人,目前,InTO已签约100多名词曲创作人,还有一支12人组成的自有编曲团队。

音乐定制服务的消费场景有很多,V.Fine就打开了很多B端消费市场,比如他们对接上了某网红经纪公司,一口气就敲下了一百首原创音乐的大订单。相比之下,C端消费场景和频次就会稍显局促,在InTO上,尽管有一些不具备词曲创作能力的“江湖歌手”复购率较高,但婚庆类音乐定制和零散的客单还是占大多数。

“我们也会去做一些To B的订单,做了大概有40多首。”李耀鑫告诉36氪,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去死磕“消费频次”,而是歌曲版权运营,加上现在为C端写的120多首歌,李耀鑫未来会将版权进行拆分,“署名权是个人的,使用权是三方共有,运营权在平台,我可以将这些歌曲在各个渠道进行销售,然后尝试去培养一些大IP”。

依靠现有订单,InTO已经可以cover掉公司的运营成本,由于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南京本地,所以他们在南京线下自建了InTO录音棚,为用户提供从写到唱的一条龙服务。尽管音乐创作不受限于地域问题,但对于将重心放在To C业务上的InTO来说,要想扩大用户范围,线下录音棚是标配,李耀鑫说,未来InTO会和其它城市的线下录音棚进行合作,加快布局。

目前,InTO正在寻找天使轮融资

随意打赏

生意好做吗生意音乐定制终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