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为啥不住进胶囊走遍它?

一个自给自足的胶囊

据 CNN 报道,斯洛伐克 Nice Architects 设计的 Ecocapsule 胶囊房屋兼具丰富的功能和漂亮的外观,可谓是超现实主义的人类住宅。这座房子内部面积虽只有 8 平方米,折叠床铺、书桌(可扩展为餐桌)、储物间、浴室和厨房一应俱全。房屋的外部则被充分运用于发电,屋顶上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另外还有一个 750 瓦的风力发电机。风叶的弧形设计不但能高效带动发电机还能收集雨水,雨水从叶片中流经滤装置后可供人饮用。

 

这个方案是否可行?Nice Architects 合伙人 Zacek 认为功能齐全的室内设计能让人住的很舒适,也不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不适,那么能源方面是否充足呢?2009 年中国人均年耗电量为 2631.4 度。按每年 3000 度算,每天合 8.2 度。风力电机实际输出计算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在此粗略按照满载 1/3 的功率来算,房子每天能产生 0.8 千瓦 x 24 小时 x 1/3 = 6.4 度电。加上太阳能电池,在露天环境下应该是够用的,毕竟在胶囊房屋里也放不下太多电器。

由于这个胶囊房屋几乎能独立生存于市政工程之外,Zacek 认为 Ecocapsule 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一方面,Nice Architects 已经收到了一些酒店业公司的订单,另一方面,他们也打算把 Ecocapsule 放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让喜爱户外活动的人们住进胶囊。

当然以传统住宅的标准来看,这个胶囊不大让人放心——天气不理想导致没水/没电,以及厕所清倒问题都可能带来实际的麻烦。但如果把 Ecocapsule 放在挂车上,按照房车的标准去看待它,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FireShot Capture - Egg-shaped 'ecocapsule' lets you live a_ - http___www.cnn.com_2015_07_13_archit

历史悠久的胶囊房屋

面对人口和工业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压力,胶囊房屋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常常被提起,其实“胶囊”已是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概念了。“胶囊”的出现与二战后的日本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战争刚结束,战败国日本开始从原子弹的废墟中重新建设家园,这一建就是十几年。重建基本完成时,日本又开始面临如何在狭小的国土上安置国民的难题。七名日本建筑师、建筑评论师和设计师在 1959 年东京“世界设计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主义”,在日本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大放异彩,演变成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运动。

 

新陈代谢主义”者们强调建筑和城市应该和有机体一样,能够生长变化、自我循环。他们认为,设计与技术就像人类生命力对外的延伸,因此在面对历史时,不应只被动接受,而应积极促进其更新换代。

早在 1972 年间日本曾修建一座“中银胶囊大楼”(Nakagin Capsule Tower),专为无法赶上末班车回家的上班族设计。中银胶囊大楼是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成名之作,这座大楼也是他信奉的新陈代谢主义的具体象征。中国建筑报道中一文提到:

黑川纪章与运输集装箱生产厂家合作,采用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并在现场组建的方法。所有的家具和设备都单元化,收纳在约 7 平方米的居住舱体内。大楼建成后,其发展商已破产,三十多年后,2007 年基金公司宣布将大楼清拆再重建。

 

最初的计划中,每 25 胶囊就要替换一次,而事实上这幢大楼四十年来没有替换过一个胶囊。上面这些照片均来自美国摄影师 Noritaka Minami,他在 Kickstarter 上发起了 “1972” 摄影众筹项目,意图赶在大楼消失之前,用图片纪念日本文化中这独特的一角。假如这段历史引起了你的共鸣,感谢 Airbnb 的出现,现在可以花 67 美元在网上租一间来体验体验。

Tokyo--Japan

世界各地的胶囊酒店盘点

胶囊式住所也被广泛应用到酒店行业中,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自然是胶囊式酒店的第一故乡。而这个潮流也走出了日本走向了世界,尽管其他地方的胶囊式酒店与当年的新陈代谢主义已无太多联系,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吸引人们猎奇心的营销噱头。

 

日本的胶囊酒店几乎遍布了整个国家,其中大部分只为男性客人提供住宿。下图左的 Green Plaza Shinjuku 位于东京新宿区,自称是最早的胶囊酒店,只为男性客人提供住宿。下图右的是大阪的 Capsule Hotel Inn Osaka,同样只为男性客人提供住宿。

 

想要体验胶囊酒店也不一定要去日本,在中国深圳就能找到一家太空舱酒店,每晚房费只要 60 多元(agoda 价格)。

 

荷兰的胶囊酒店像是一个橙色的飞碟,改造自海上钻油平台的救生船,直径约 4.25 平方米。

 

纽约市的 The Jane Hotel 是家游轮主题酒店,所有房间都以游轮的客房为蓝本设计。酒店最小的 Bunk Bed Cabin 房间采用了胶囊的概念,将所有设施塞进了几平方米的空间中。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酒店并不便宜,最小的 Bunk Bed Cabin 每晚价格也在 100 美元左右。

 

狭小的疆土、极为有限的地理资源让绝望情节在日本文化中扎根,这种情节刺激了日本人对效率和实用的极限追求。从 1959 到今天,胶囊公寓衍生出胶囊酒店,而今天的公寓和酒店已无太大区别,曾经背负着复兴日本使命的建筑哲学也已演变成了一种生活哲学。

如 Ecocapsule 所展示的,通过降低对空间的要求,人可以将居所的成本降到最低,甚至连固定的位置都不再需要。这种生活哲学用中国人的话说叫“不为物役”,用斯洛伐克的话说叫 “与自由同在”。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21商评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