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英雄 | 新加坡AI“魔术师”申省梅的两个“拳头”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AI英雄 | 新加坡AI“魔术师”申省梅的两个“拳头”


她有一个外号,叫人工智能魔术师。

申省梅 被誉为目前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少有的华人女性科学家,在加盟澎思之前,她担纲新加坡松下)研究院副院长,领导着 40人的算法研究团队,累计专利300余项。

1992年加入松下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她横跨监控与安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以及AI 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开发部署和落地。

正是得益于在工业界丰富的经验,她总是能把 AI技术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落地,“魔术师”由此得名。

近两年,申省梅 深感 AI技术机会临近,她希望摆脱大企业束缚,用她的话说,“我需要解放生产力”,这家来自中国人工智能创业者三顾茅庐,并且谈及研究院尽管在技术方向冲锋向前,剩下的事情交给他们,申省梅 心动了,并正式开始了新的 AI之旅。

目前,她的团队依托于新加坡的人才资源,将这里作为澎思的技术桥头堡, “国内有需求,我们就会上,而当我们的人手稍微空出来,我们就会探索前沿技术,但在探索前沿技术的过程中,突然中国那边需求来了,那我们很快又会把精力转到国内的需求上面”。

申省梅认为, 这样 “动态”的针对需求调整是团队最大的不同,并且她们追求速度,因为 担心市场稍纵即逝, “如果慢了,再等两个月,这个市场就不是你的了”。和学术研究机构不同,申省梅强调技术的市场价值。

而对于接下来的挑战,她们希望不断发力让自己的两个 “拳头”都要硬,一头是实际的产品落地技术和可 实际工程化的算法、 SDK;另一头则需要继续在国际赛场上,打出自己的名声,这两个拳头都要硬。

以下问答内容为网易智能等媒体采访实录,有删减:

问: 您在松下研究院工作了二十多年,为何选择现在的时间出来,又为何选择加入了中国的创企澎思。

申省梅:2012年的时候我们团队就在松下第一个做出了云技术,我们团队的核心是AI+计算机视觉 ,随后到了 2018年前后,我看到了AI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越来越多,自己就觉得很想去做东西了。

可是我觉得在大公司里面,每做一个东西都很辛苦,要得到一层一层的批准。当做到某些技术,提上去的时候公司说,不可以,你做这个东西,我们没有这样的销售团队给你卖。

加入澎思是因为他们三次找到我,他们说你技术很好,那就专注技术,市场什么其它的东西交给我们,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配合,我看好他们。

有一次我们开一年一度的大会,主持人宣传我的时候,他说让我们的魔术师上来,他介绍我的时候说,他要什么技术的时候,给到我我总是给他做出来。其实就是因为物理概念比较强,当讲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融会贯通哪个技术可以用上,大概多久能够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所以,这个也是实力的体现吧。

问:我对日本产品工程化的能力一直非常好奇,你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对您现在的工作有 哪些帮助?您又如何看待人才培养问题?

申省梅: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把一个东西做到很好,都是十年、二十年不会坏的。

关于人才, 到今天为止,我才意识到现在 AI的人才非常缺乏,因为成立一个研究院得 0开始。但对我来讲,我一点都不担心,过去自己培养了很多的新人,有一个人从中国来 ,当时他 PHD刚毕业,说能不能胜任这个活儿,但等到两三年后,他做出来那么多成就,他后来 说我进来的时候我是 zero,但是现在我是hero,我很感动。

问:您作为研究院的院长,能分享一下您在这边每天上班是什么样的状态?

申省梅:我们研究院每周开一次会,所有的人都会汇报他这周做的东西,我比较强调不是你做了这个东西,是你做的东西有多好,你说你好,你有比较吗?你有跟别人比较吗?这是我强调的。

从策略性的讲,我也在培养我下面这一层 manager,都是招来的人当中,我去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在哪个方面,现在已经有人在我不在的时候管理研究院在技术上的东西。

这个周会是我们内部的周会,我们也跟北京、南京的同事有周会,我也要求我们那边的工程人员参加我们的会,我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我们做这个东西对吗?是不是你们要求的东西?哪个地方有出入?我觉得这个公司的沟通非常重要。

问:在新加坡设立研究院, 主要业务重心在国内,你们 如何 做协同呢?怎么把它高效运转起来?

申省梅:大家也通过视频软件分享东西,互相交流,相互提问,都没问题。

我想补充的是,为什么我们团队要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技术跟市场速度发展太快了,国内有需求,我们就会来做,而当我们的人手稍微空出来,我们就会探索前沿技术,但是这个探索前沿技术的过程中,突然中国那边需求来了,那我们很快就把我们的精力转到国内的需求上面,动态的针对产品跟应用需求是我们团队很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个是速度快,因为你再等两个月,这个市场就不是你的了,所以我们这个意识非常强。

问: 现在的人工智能公司很不一样,有的 是技术驱动,就像练气一样,一个就是场景驱动,市场驱动 长期来看您更倾向于哪种打法?

申省梅: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包括整个大趋势的变化、整个世界的趋势以及政策的变化,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策略。

在我看来,因为我在工业界做这么长时间,我一直开发策略和精力、 资源,一定要以市场的需求为主。新加坡是一个叫 Window,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这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优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些新技术可能其它人没注意到,国内没注意到,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技术会带来一个新的业务或者新的一个对公司很好的价值和盈利点,那我们可能会做。

所以,我觉得基本是趋于市场需求,但并不代表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会做,新的技术我们也会做。那么到底相机重要还是说我们的技术重要,还是服务器端的技术重要?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整个公司的运营当中,大家都在不断的去更换,比如说现在我突然出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我觉得这个技术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传感器,那我们可能就会去做。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不太介意说非要什么优先,完全取决于整个大环境、整个闭环的一些考量,一起考虑。

问:今年 澎思科技新加坡研究院的 KPI或者任务目标 是什么

澎思科技 CEO 马原:一方面像实际的产品要有供应、这样可落地的、实际可工程化的这种算法、 SDK。同时在国际一些比赛上,也要打出自己的名声,这两个拳头都要硬。

实际上从 2015年开始,AI在安防行业落地最多的主要是基于人脸识别在落地,现在其实包括未来的像5G、OBI计算能力的提升,未来面向整个画面全结构化肯定是一个趋势,那这里面的内容的维度就大大提升了,就不单单是一个人脸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去做RAD,做行为的识别、做骨骼的识别,包括更多的场景的识别。

所以,这个的计算量以及计算的维度和识别的对象是呈几何数上升的,这个量会非常大,那就必然导致对技术的底层升级,在这方面,新加坡就是我们的桥头堡,去研究攻克这些核心的技术问题,然后在国内的场景做验证、做落地。

问: 您在演讲中谈到 本来是说和 BAT、商汤来抢人才,后来没想到是和Google和Facebook抢,那在人才之外, 你们 怎么理解新加坡市场?有没有对标对手?

马原:我觉得其实落脚点还是不太一样,我了解蚂蚁金服在这边的研究院其实更多还是为它在不同区域的人脸支付做技术储备,比方像马来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刷脸支付。

所以你会发现大的公司做 AI,其实更多是为自己的业务线做服务的, 我们其实面向的领域和定位会更广一些,我们的定位计算机视觉 +物联网,会更偏向于产业,偏向于落地场景。大家的出发点和目标其实不太一样。

问: 市面上也有一些公司 比你们 起步 早,跑得比较快 瞄准的都是同一个客户群,你们在安防和 2B的生意 怎么才能把最优质的客户拿下?

申省梅:市场在不断地变化,有一个策略是技术还没成熟就先推到市场上了,我先推出,我知道不完善,但是我再推出的时候,我可以进一步完善。如果不这样做,你就可以落后于市场。

第二点是软件,核心技术再好,你的软件跟不上、服务跟不上、用户界面不好、用户体验很差,你就没办法在这个市场上和别人竞争。所以软件能力非常重要。

问: 现在 全球都在做人工智能 之前的互联网时代 我们 学会开始边跑边看的理念 一边做,一边去矫正。您觉得中国这一套打法,有没有什么优势?

申省梅:你讲的边走边打边调整,西方也在提倡。比如诺基亚手机,其实苹果和手机厂商大家都在动态做自己下一代的时候,我们当时看到诺基亚也是不断地更新,从黑白变成彩屏,他们自己认为做得很好,步伐很快。但是他没想到他的界面,触屏非常的慢。

因为这个动态的变化,你很难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有一天我们的竞争力就出现在某个亮点上。(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