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令大批“私厨”平台已退场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遇政策寒冬 回家吃饭称“还有光亮”)

监管趋严令大批“私厨”平台已退场

回家吃饭创始人唐万里。受访者供图

今年“3・15”央视曝光了餐饮O2O平台上入驻商家的乱象。一些网上名店后厨脏乱不堪,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对网上厨房的质疑也蔓延到私厨平台。7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国家食药监总局官员强调称,“家庭厨房”类私厨平台亦需获得食品经营许可。

政策出台前夜,家厨分享平台类产品纷纷离场。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回家吃饭近乎要独立面对监管政策的风险,业内很多观点并不乐观。近日回家吃饭创始人唐万里在接受新京报独家专访时回应表示,“还是能从中看到一线光亮。”

【现状】

大批“私厨”平台已退场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市场上很多曾经模式亮眼的、共享经济与“吃”相结合的创业项目已经彻底停止运营,或名存实亡。家厨平台行业成规模的只剩回家吃饭。

行业内比较有名的妈妈的菜APP在苹果商店已经没有下载版本提供,官方微信更新至去年8月;蹭饭APP的iOS版本最后一次更新是在去年11月,产品内上传发布的蹭饭内容也大都在去年。此外,e袋洗暂停运营旗下小e管饭,我有饭在7月份都没有任何私房菜上新。

回家吃饭创始人唐万里认为,倒下的这些产品一个共同点是低频,虽然满足了一部分需求却无法形成持续供给。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国内出现的私厨共享平台达十余家,且普遍受到资本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丫米厨房”2015年初拿到了IDG千万级天使轮投资;“爱大厨”于同年7月完成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好厨师”也完成了1亿元的B轮融资。

拿到钱后,不少私厨共享平台对家厨和用户两端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再加上公司的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等等,烧钱的速度非常快。

今年1月份加入回家吃饭团队的战略负责人邵凯告诉新京报记者,O2O烧钱、重补贴的方式往往会掩盖掉伪需求。

他介绍,7月4日,回家吃饭开始向家厨收取10%的平台使用费,刨除食材、物流等成本后,家厨获得的利润大概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

“行业发展迭代特别快,现在的资本环境之下其实很难生存。”唐万里说。

【担忧】

定位高于外卖,质疑一直存在

邵凯告诉记者,回家吃饭用户定位相对外卖更高端,偏向于工作一段时间,对健康饮食有需求,价格不敏感,甚至怀有思乡情怀的用户人群。

不过对家厨分享平台模式能否持续的质疑声音一直存在。一位TMT领域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团队在早期看过“妈妈的菜”,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但由于存在种种顾虑没有投资。当时的顾虑还不是来自于政策风险,纯粹从商业逻辑上来考量,这样的一类生意能否成立,能否赚钱、做大。他表示,更多考虑的因素是获取厨师、用户的成本,配送的成本,厨师的产能,用户持续购买的频次等等,去算账看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第二是规模化,能否获得更大市场,在全国铺开。

一些私厨平台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业务从餐饮上下游产业链上进行延展。例如,上游可以切入食材、生鲜、酒水,下游可以在喜宴中出租餐具等。

“和网约车出行不同,家庭厨房其实是建立在线下原本不太存在的一个场景上,开创崭新的需求相对困难。”该投资机构人士称。

【挑战】

共享经济再面临监管难题

7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将于2016年10月1日施行。其中明确规定,“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很多外卖平台目前在积极投入中央厨房建设,“我们的中央厨房一定会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许可证。”饿了么COO康嘉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不过跟外卖不同,私厨外卖一般是基于家庭厨房的第三方平台,家庭厨房取得相关资质困难很大。

“我们注意到监管层也提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发展的模式非常赞成,称其是解决很多就业问题,经济下行压力等等的良方。”唐万里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还是能从中看到一线光亮。”

唐万里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研究起草“网络订餐管理办法”,期待那时会有适合于家厨分享这一新经济业态的政策出来。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告诉新京报记者,回家吃饭遭遇的政策困境和滴滴类似,均是分享经济大背景下形成的新问题,但由于涉及食品安全更加敏感。何霞表示,此前滴滴已经历了前期经验、教训、试错,以及市场教育。

“新旧融合的问题,是共享经济带来的根本挑战。”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对记者称,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模式在考验政策制定者。

■ 对话

“私厨平台的需求和价值‘真实存在’”

回家吃饭创始人唐万里,与滴滴创始人程维一样来自有“中供铁军”称号的阿里B2B团队,都是1983年生人,背后站着天使投资人王刚、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等投资人,也同样正面对分享经济模式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

每份餐保险上限30万

新京报:怎样看私厨分享政策风向趋严?

唐万里:我们觉得对食品安全应该严格,是非常赞成和拥护的,本质上回家吃饭的出发点也是告别地沟油,让大家吃得更好一点,吃得更安心。

新京报:用户确实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怎么管?

唐万里:我们做了很多的规范,比如家厨必须提供身份证、健康证,工作人员上门进行审核,对家厨进行统一培训。从一开始,每一份餐均由中国人保PICC承保,上限30万元。家厨的好评率和复购率也会影响流量和排名。通过用户评价,实时监控关键词预警和评分预警。一旦违规,立刻关店。

新京报:有一种看法,认为监管动向对你们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唐万里:这次我们也注意到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副司长崔恩学这样一段话――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发展当中,互联网+等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发展的模式非常赞成,它是解决我们中国的很多就业问题,经济下行压力等等的良方。对于创业者,真的是看到一点点光,就感觉全世界都亮了。

新京报:有什么期待?

唐万里:我们相信政策越来越开明,这个时代越来越接受新的事物。监管部门正在研究起草“网络订餐管理办法”,期待那时会有适合于家厨分享这一新经济业态的政策出来。希望积极争取网络订餐的法律法规,从单一治理到协同监管。

私厨不是伪需求,价值真实存在

新京报:有质疑认为,家厨分享是一个伪需求。

唐万里:滴滴出来以前,你也不会想到可以乘坐别人家的车,Airbnb出来以前,你也不会想到可以住别人家的房子……只有通过实践把这个事推动起来之后,大多数人才会相信。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家厨会对外卖形成替代?

唐万里:餐饮市场足够大,对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要求是有别于其他市场的,是极度分散的,今天线上所占领的中国餐饮市场份额还只有百分之几。

餐饮行业跟服装有一点相像,这项服务的提供要看个人喜好和品位。喜欢我们产品的有退休的老人,有的人做家厨来补贴家用,也看到很多全职太太,可以兼顾家庭又参与到社会生活,还有一些美食达人。他们之间可以形成小的社群甚至变成朋友。我们认为需求和价值是真实存在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夏

相关阅读:

■ 一家之言

私厨若“禁止创新”共享经济怎么办?

私厨的发展基于良好的口碑,温馨的服务,否则它不可能赢得市场,这样一种来自市场的监管,是不是比许可证监管更为有效呢?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将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畴,并出台了具体的监管细则。这意味着,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方兴未艾的私厨创业,在10月1日《办法》正式实施后,即将面临“骤死”命运。

对于吃货来说,过去要想美餐一顿,无非两种选择:自己下厨或者下馆子。“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第三种方式:私厨。通过众多的美食软件,私厨创业者们要么“送餐上门”,要么“请人做客”,要么“上门做菜”。做私房菜的大厨们“大隐隐于市”,叫出去的品牌,不再是某某饭店,而直接是某某厨师。

只要有一手好厨艺,不一定需要去大饭店打工,在家里就能自己创业,私厨创业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厨师这个职业,让其市场价值得到最大化提升,同时也让烧得一手好菜的普通人,同样可以将个人的厨艺爱好换成钱,甚至以此为业。

私厨给传统餐饮行业带来的改变,就像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的改变一样。通过亲朋好友们的口碑相传,私厨创业将个人的一技之长,“互联网+”到日益挑剔的大众味蕾上。小资情怀加上独特的经营模式,让私厨生意在一二线城市的经营风生水起。

但是,私厨创业还来不及真正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可能就要无疾而终了。因为私厨拿不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而拿不到这个许可,按照《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就是违法的。这和网约车不能是私家车,必须是营运车的监管思路其实一样;私厨源于共享经济,为什么必须拿到许可证才行呢?最核心的理由是,这样才便于监管。

不妨进一步追问: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许可证监管的有效性,是唯一的还是最好的?私厨的发展基于良好的口碑,温馨的服务,否则它不可能赢得市场,这样一种来自市场的监管,是不是要比盖章发证的许可证监管更为有效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监管也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监管也要“互联网+”。一味高筑门槛,难说不是“懒政”。

监管说到底是一种规范,一种服务,应该让监管去跟上市场创新的节奏,而不是简单设置一个障碍一个门槛,然后在大门上贴封条:此处禁止创新。

美食也是一种创造,甚至是一种艺术。在法国,厨师归文化部管,好的厨师可以是一个艺术家;而在中国,厨师归劳动部管,做得再好的厨师顶多算个“劳模”。为什么厨师只能隶属于某个饭店,而不能在自家厨房轻松创业?有吃货愿意追随,有市场愿意接纳,为什么监管要给双创浇一瓢冷水,要给共享经济打一个死结?

有人质疑,同是共享经济的产物,为何私厨与网约车命运迥异?原因无他,感谢打车软件疯狂烧钱,让网约车的用户规模足够大,俨然已成市场刚需;相比之下,私厨还只是一个小众市场,自然不用投鼠忌器。然而,任何大市场都是由小市场发展而成,当私厨成为违法的存在,阳光下的市场被迫转入地下,可能还会有人继续在黑暗中挣扎,但私厨精英们的创业梦想,已经碎了一地。

□舒圣祥(媒体人)

随意打赏

私厨平台小羽私厨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